【醫療器械類】醫藥電商是一個獨立市場嗎?
在經歷了2014-2015年的大規模媒體轟炸之后,醫藥電商正進入蟄伏期,市場也希望在未來幾年能摸索出一些可以做大規模的模式,從而帶動醫藥電商產業的真正起飛。但是,線上賣藥的模式真的會是一個大市場嗎,如果是一個大市場,會是一個什么樣的模式呈現?
事實上,遍觀各主要經濟體,醫藥電商從來不是一個主流的發展模式。所謂的醫藥電商始終只是零售業務的補充或衍生,而非占主導地位的模式。由于只是補充,無論是第三方平臺型還是藥企或者電商企業自身都無法真正去做大。無論是美國這樣的市場主導模式,還是日本這樣的公立體系為主的模式,醫藥電商始終只是線下服務的附庸。
首先,從市場化的美國模式來看,醫藥電商主要集中在PBM手中,而其他的公司根本不成氣候,主要集中在大型藥店的自營和部分集中在新特藥等細分領域的小型醫藥電商。比如,2015年,CVS的自營電商業務只有3億美元,占其營收的0.5%。沃爾格林(Walgreens)的自營電商業務只有9億美元,占其營收的1.1%。但是,美國最大的PBM服務商ESI的電商業務規模為401億美元,占其營收的40%,CVS的PBM中的電商業務規模為328億美元,占其整體PBM業務的39%,而其PBM業務則占總營收的53%。這里的電商業務主要是指用戶通過網站、手機和電話而非到店所提交的訂單,電商的核心是處方藥業務。
因此,所謂的醫藥電商在美國并沒有一個真正的獨立發展,而是主要依附于PBM。這是因為,零售渠道的處方審核權和健康險的藥品目錄掌握在PBM手中,PBM通過與藥品企業、醫療服務機構、保險公司或醫院簽訂合同,以求在不降低醫療服務質量的前提下,影響醫生或藥劑師的處方行為,達到控制藥品費用增長的目的。沃爾格林(Walgreens)的藥品銷售毛利低于CVS,主要是由于沃爾格林(Walgreens)沒有自己的PBM業務,利潤受到ESI這樣的PBM巨頭擠壓,而CVS有自己的PBM業務,利潤相對高一些。
而在類似日本這樣的國有醫療體系下,由于醫院仍有藥房,醫院不愿意讓處方流出。一直到1992年之后,政府加大了對醫生的補貼、降低了藥品流通利潤并將去零售藥店買藥的醫保報銷額度提高,才加大了處方的外流。之后處方開始大規模的流出,醫藥分開率從1989年的11.3%提升至2012年的66.1%。但由于網上仍禁止銷售處方藥,這導致醫藥電商仍是一個較小的市場。日本的模式不同于美國,并沒有專業的第三方審核機構來監管處方,而是由藥店的藥劑師來審核并修改處方,藥師指導病人的服務獲得有醫保支付的藥品“調劑費”。這也是一種變相的PBM,只是非集約化的方式存在。這就導致日本藥店的整合比較慢,大量藥店仍規模較小。
從美國的經驗來看,PBM完全左右了醫藥電商,而從日本的經驗來看,醫藥電商才剛起步,如果每個線下藥店的藥劑師自身來審查處方,到了線上肯定也需要這樣的服務,醫藥電商也必須兼帶PBM功能。一旦處方藥網售解禁,線上醫藥電商的整合可能會大大加速,在行業集中的同時,線上的PBM也會相應集中,最后演變為類似美國的PBM主導的模式。
因此,如果處方藥不外流,醫藥電商始終將維持一個小規模的市場,而處方藥一旦外流,以PBM為核心的處方審核服務勢必將大規模發展,從而最終將醫藥電商作為自身業務的衍生。所以,面向零售的醫藥電商在中國的發展將很難成為一個獨立的分支。而面向流通環節的B2B則不參與零售服務,本質上來說只是藥品流通環節的輔助性服務,雖然仍能獲得一定的市場,但也無法獨立發展成為一個大型的產業。
總體來看,一旦處方外流,醫藥電商會是一個大市場,但只是PBM的衍生業務,不是一個獨立的市場。
【本文為轉載自中國醫療器械信息網,江蘇科佳軟件不對文中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本文觀點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