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器械網】互聯網醫療:贏家是否會通吃?
在傳統互聯網領域,市場參與的各方都一直信奉一種所謂“贏家通吃”的理念,一旦市場上有一家做成了巨頭,其他公司的機會就很渺茫,面臨的命運不是被收購就是長期被巨頭和新進入者蠶食,甚至有人斷言,老二非死不可。而且在某些特定領域,確實行業第一的公司占據了市場的大部分份額,留給后面幾名的市場空間始終不大。
在互聯網領域的“贏家通吃”目前主要適用于社交、娛樂、旅游和零售等相對較輕的模式,在這些領域,產品都是標配,所謂的服務更多的是一種購物體驗,對于服務提供者的技能并無特殊的要求,地域性的限制也很弱。這是一種可快速復制的模式,核心優勢是誰能占據流量的入口,并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因此,只要內部管理能力強大,再得到資本的助力,可以在幾年內成功構建競爭壁壘,徹底打敗其余競爭者。
在過去的十年,互聯網領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市場的神話,這更加劇了市場對“贏家通吃”理論的認同。自去年開始火爆的互聯網醫療投資一開始也沿用的是這種思路,很多投資人認為,只要砸重金進入一家深耕2-3年并擁有深厚資源,且團隊管理能力強大的公司,將快速幫助這類公司建立壁壘,形成“贏家通吃”的局面。但由于互聯網醫療至今沒有尋找到清晰的商業模式,這種論調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提起。
不過即使在未來互聯網醫療找到了合適的商業模式并做大以后,“贏家通吃”的理論依舊無法適用于這一領域。
首先,醫療的區域性特征決定線上業務的屬地化
雖然美國有類似Teladoc這樣不落地的遠程問診公司,但醫療市場需求方眾多,沒有人能將所有的客戶都集中到自己手中。因此,在陌生醫患的遠程問診領域,美國還有American Well和Doctor on Demand等等一眾公司。這主要是源于美國的保險公司是非常分散化的,即使是最大的巨頭也不能將業務擴展到所有的州。
而在中國,市場分割更為明顯,雖然醫保覆蓋面最廣,但各地的醫保都各自為政,且無力對醫院去控費。因此,現在醫療市場最為強勢的是擁有最多患者的三甲醫院,這些三甲醫院每家都是一個獨立的生態體系,而且擴張沖動明顯。而且,這些醫院都非常強勢,談判難度很高,目前的互聯網醫療更多的是為這些大醫院提供服務。互聯網醫療面對的是一個高度分散化的市場,沒有人能壟斷資源。相比來說,美國的市場集中度要大很多,保險公司已經擁有了大量的會員,談下一家就能獲得很大的體量。
因此,在未來市場的發展上,如果醫保能統一管理,并有意愿實施有效的控費,或者商保能發展壯大,市場的集中度將加大。但從美國的經驗來看,即使是這樣也很難改變市場的分散性,市占率排名靠后的公司很可能在區域性的市場依舊獲得較好的發展。
其次,醫療領域細分性和專業性也注定了互聯網醫療的分散性
醫療本身是一個高度專業性的領域,醫生的培養時長要遠高于其他領域,而且,醫療也是一個非常需要經驗積累的行業。因此,醫生的專業性注定其供給不可能無限增加。
進一步來說,醫療領域非常細分,每一種疾病都有著很大的不同。隔行如隔山也完全適用于醫療的各個細分領域,這就注定那些貪大求全的互聯網醫療公司在各個細分領域都不可能深耕,因此,美國互聯網醫療發展最快的依舊是在全科領域。但中國基層的全科不被病人信任,這也制約了互聯網醫療的發展。
在供給有限和市場細分的前提下,互聯網醫療在中短期內要獲得發展,就必須尋找細分市場并在其中深耕,目前大規模發展的前提還不存在。即使在未來全科市場真正的發展起來,屬地化的特征依舊限制任何一家公司的市占率能做到壟斷。
當然,在某些細分領域,集中度會隨著市場的發展而加大,但依舊不可能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以美國的PBM市場為例,目前雖然是幾大巨頭瓜分了這一市場,但沒有公司敢說自己具有絕對的優勢。歸根結底,這個市場的需求方過于分散且要求完全不同,各家公司所提供的服務又都受限于自身的能力和商業模式,希望贏家通吃顯然是不切實際的。
【本文為轉載自財經綜合報道,江蘇科佳軟件不對文中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不對本文觀點負責。】